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十四五 >> 城市级十四五规划 >> 内容

重磅!深圳专家建言"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信息量很大

时间:2020-9-15 14:05:42 点击:

  核心提示:日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深圳“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2019年深圳...
日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深圳“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
2019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深圳市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498.16亿元,增速较一季度回升8.7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登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234户,同比上涨38.5%,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实现V形反转的重要力量。
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拟提交明年年初代表大会审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布局,这是规划中的重在一环。
深圳未来五年,深圳的产业优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未来战略新兴产业有何新动向和走势?怎样优选深圳市的产业?芯片、半导体产业如何破除“卡脖子”难题?如何稳住苹果产业链、华为产业链?如何抓住“内循环”“新基建”的机遇?如何解决高端人才“痛点”?
本次座谈会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热点问题及十四五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等专家作了主题发言,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专家、企业家和人大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原深圳副市长唐杰作点评。
大家表示,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应再以单一城市GDP论英雄,而是要对标东京、纽约等都市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周边城市携手,做好产业分工,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发展机遇。本次座谈会最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总结指出,“十四五”是我市推进“双区战略”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攻坚期,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要高度重视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不完善等问题,准确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十四五”规划的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推进发展。
骆文智指出,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下一步,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抓实抓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各环节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也将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审查工作,助推规划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意愿。
据悉,本次会议由深圳人大主办,由哈工大(深圳)、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承办。(综合自深圳人大)
以下是座谈会实录:
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时间:2020年08月06日09:30
地点:市民中心A区208会议室
主办单位:深圳人大常委会
承办单位:哈工大(深圳)、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
实录内容:

贺海涛(深圳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贺海涛(主持人):今天上午围绕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召开座谈会,今天参加会议的专家有: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秘书长、原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气侯变化与低碳中心主任、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王东;
市人大代表金心异;
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市原副市长徐群;
南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研究教授、原美国3D-ROM首席科学家张国飙;
南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研究教授、原美国英特尔公司高级工程师郭跃进;
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赛动生物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沐芸;
市人大常委会骆文智主任和部分市人大代表;
我是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海涛,主持今天座谈会。
上午的座谈会安排了四项议程:第一项是请市委专家做主题发言,首先请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杜平秘书长做主题发言!重磅!深圳专家建言

杜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秘书长、原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央已经确定将扩大内需作为中长期战略,
如果跟不上,深圳的产业优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
这6个战略新兴产业新的动向和走势可关注
怎么样去优选深圳市的产业? 
杜平:关于这个话题,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界都很关注深圳,因此近期讨论比较多。我想借今天这个机会,从较长一些时间跨度和更宽一点领域的角度讲三点意见。
第一点,一个地区规划重点产业并且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规划有效,是有基本经验可以参照的,也可以称之为基本规律。深圳的产业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主要包括:
1、可否就近开发利用资源。特别是矿产和土地资源,也包括具有空间属性的海洋,森林,独特文旅资源等。这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重要的产业布局原则。现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社会后,但仍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深圳有海洋资源,基于深水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发展起来了海洋运输业、渔业和海洋装备工业,还有待发展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矿产业等。
再如,深圳利用先行先试机遇,培育起来具有深港澳人文特色和现代城市风貌的特区文化资源,就促进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业特别是跨境旅游业发展。

还如,几十年前作为一个人少地多的渔村,具有大片可开发土地资源(包括可以填海造地),这就是早期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和后来吸引高端制造业成片落地+大规模青年人口集聚的重要条件,这才支撑了深圳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外向型贸技工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

2、需要增强中间产品配套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这是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具有关联、跨界、融合、配套等特征的要求,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否实现产业集聚集中集约发展,以及最终能否形成我们现在经常讲到的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龙头企业和头部企业或者其它企业在决策布局时,他也必须要考虑他的前向和后向以及横向产业的配套性如何?这就要看中间产品供给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

如,深圳华强北电子零部件市场的兴旺,就使得众多通讯网络和信息化产业的厂商在深圳就可以直接获得品类齐全的可及时交付的供货保障及议价能力,进而促进了ICT,IT等信息产业最后发展成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大产业。还如,企业到深圳落地,还因为十分看重毗邻港澳地理条件和海陆空综合运输条件,有利于为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提供便利的、发达的国际国内物流服务。
再如,深圳具有众多各类风投基金、PE基金等融资渠道,也有比较发达的商务服务机构,可提供的这些商务服务是民营、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入驻的重要吸引力。
3、尽最大努力集聚科技和创新资源。包括人才以及附着在科技人才和新经济战略策划及其经营人才身上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商业营销技术拿创新要素。
一般而言,这类资源具有内生为主,外引为主和两者兼有三类情况。深圳在吸引人才和创新资源问题上通过实施特区特事特办政策,陆续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平台、世界一流科学家工作室等,克服了其天生的内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打下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资源集中的基础。反过来,这又成为这些外生性创新资源本地化规模化增长的重要条件。现在,深圳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规律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4、创新性地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包括地方政府的规划、政策、规制、营商环境、预期管理水平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决策在何处布局的重要因素。总体上讲,深圳在这个方面是长期走在全国的前列,所以,长期以来都对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家和企业家到深圳落地都认真考虑的因素,这就是规律。
5、能够抓住国家意志导向的机遇。主要指国家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区域布局战略。中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历史性地选择了在深圳先行先试。因此,基于国家导向以及相应动员和投入的要素资源,是深圳市历届政府规划重点产业时下决心有所作为并且是力图抓住抓好的重大机遇。虽然说,过去也有些地方也有了国家意志的导向,但是很遗憾没有用好这个机遇。
当然,这样一个产业布局规律或者说规划因素能否成立,在实践中是有前置条件的。一是国家意志确定的方向和重点需要基本正确,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去对一些地方的定位或意志导向是有教训的。二是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能够基本支撑国家意志落实到位。幸运的是,深圳一直具备上述这两个前置条件。
第二点意见,在当前形势下,深圳在研究分析重点产业规划时,我认为,首要的一个任务是要解决好规划思路的革命性创新问题。观念照旧,思维固化,固步自封,是做不好新时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
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深圳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企业到此投资创业的历程,创造出许多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有效做法。新时期需要继续坚持一些基本规律。
但是,当今中国确实已经面临百年未遇之重大变革,“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将更加凸显这个重大变革。为此,原有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需要创新性传承,更需要应对大变革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面对后新冠疫情阶段的复杂严竣局面,只能是与时俱进地发扬和创新。因此,谋划“十四五”重点产业时,要更加重视调整发展产业的目的观(要真正明确意识到,一个地方产业发展不是根本目的,不能为产业而发展产业,必须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包括满足民生基本诉求、城市建设,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等。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教训和警示);要更加重视产业变革和技术演进的中长期规律以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商业路径和模式(不能急功近利地谋求产业结构高度化,只是为了高精尖而不顾高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律而盲目无效大量投入);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要素特别是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要切实认识到,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巨大红利已经显现,但仍然是工业化思维是跟不上大趋势的,因此要重新审视并且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以及义务);要更加重视以持久战的思路来应对重大变革的发展理念(不能以短期政绩来定产业,也不必要在一个五年计划期什么高技术都想做)。
时也,势也、行动计划指南也。为此,要看准并把握好以下大势。
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发生特别重大甚至在某些领域是颠覆性的变化,这必将对深圳产业结构高级化、特色产业集群化路径带来重大影响。比如,深圳长期以来的产业发展成功之处,虽然说有许多因素,但以下因素都是客观事实,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包括香港的国际资本,包括美国的境外技术,包括从美国引进的海外高科技人才,包括出口美国的国际市场,包括美国主导的多边投资贸易机制和全球化导向的跨国产业水平分工带来的机遇等等。这些今后还能利用多少?如何利用?有无替代方案?美国已经采取诸多实质性的,以脱钩和打压为标志的“准冷战”措施,逼着国际上重新站队,也严重影响包括香港的周边局势,这都给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深圳原来曾经较好地加以利用的上述优势将会大大减弱。这就必须认真、冷静、客观地思考既有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再出发的要素保障问题。特别是中央将扩大内需作为中长期战略基点导向下,探索深圳市产业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参与、紧跟和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双促进的路径和模式。这是一个大文章也是很难做的一个大文章。这个思路如若跟不上、跟不好,深圳的产业优势是否还能够长期保持就是一个问题。
二是观察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与技术演进的新动向新走势,深圳非常值得思考其重点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我个人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现代科技革命和技术演进的主要特征是:重大改良性基础技术不断出现突破性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快速涌现新业态并存,同时工程技术水平逐步逼近极限(要求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出现突破)。一些重要的新动向和新走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的神奇魔法正在深刻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据成为人类行为所生成的新的要素资源,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可以在一二三次产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商业化验证。特别是通过与其它数字技术如IA、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的融合和集成以及相互赋能,可以使得许多传统产业有效复活和低产出的农业种植业走出农业报酬递减率的困境,可以使得许多软技术权利人(如新点子或者说商业范式)可以集成硬技术成长为恐龙级巨大企业,可以使得海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能够守法诚信地、依法合理地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红利,可以使得全国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的形成少走一哄而起、盲目竞争的弯路,可以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共生、相辅相成,等等。当然,也可以使得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社会治理、国际关系处理等领城实现精准高效高水平。2、新型网络化平台将通过赋能赋智千家万户企业数字化转型而成就自身的爆发式增长。基于5 G通讯大规模商用、IPV6普及和区块链技术共同发力,可以支撑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天基互联网和新型消费级互联网都将进入一个增长新阶段。所谓新型平台公司,将利用上述网络致力于同时促进信息传递和价值传递(这与过去消费互联网不同),进而在一个全新的商业信用社会和网络安全可靠环境里形成若干集技工贸金一体化的生态链、生态圈。新基建将为此提供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及商业化服务动力和基础条件,从而保障我国的网络+平台经济进入一个场景范围更广,业务更加下沉的行业级深度应用阶段。
3、基于硅基材料的集成电路将与基于碳基新材料的集成电路协同发展。在化学合成物半导体商业化应用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同时,我国由纳米管和石墨烯所代表的碳基芯片研发进程加快(虽然规模化商业应用还需要时间)。这是人类最终摆脱摩尔定理束缚、也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绕道赶超的战略机遇。同时,各类功能性新材料的研发以及产业应用步伐加快(如石墨烯,纳米材料,陶瓷合金,超温域材料等),这对于提升工业整体发展质量、增加设备特殊性能、提高高端装备应用安全性,包括工程技术的再突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我国在这方面受制于人的地方还比较多。
4、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发及其商业化和人本化步伐将明显加快。包括生物制药、基因治疗、人造食品、生物技术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已经找到了应用场景和商业可回报案例。相信在解决好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后,这一领域将可以发展成为当代最重要最具有革命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的产业,也是最终能够造福人类自身最伟大的人本化技术发明。
5、海洋经济发展将大大缓解陆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压力。海洋食品生产、海洋矿产开发、海水淡化利用、海洋能利用等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应用,可以为人类减少陆地资源消耗发挥重大替代作用。这方面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6、新能源技术、能源利用智能化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广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普惠。包括智能电网、绿色建筑、低碳交通运输、光电转换、光热利用、新能源汽车等都应加速推进“双普”(普及普惠),这是绿色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三是消费者群体结构和消费偏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品快速换代升级将和商业范式创新、新业态形成趋于统一体。这是这个时代消费偏好更新换代太快所引发的。同时,对于拓展不同消费者群体市场,现在要做的事情还多的是。比如,供给侧需要深刻研究银发经济、Z时代消费业态、懒人经济、体验服务经济、自由择业就业这些新特点,政府部门也要求更加精准而又可灵活、动态地改善公共服务和审慎监管。总之,如何提供这样的终端消费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巨大,投资少变现快,老百姓满意,千万不要小看,只是专注高精尖产业。
四是国家近期再次明确释放出要进一步强化产权保护和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大信号。这实质上是进一步重申建设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意志。因此,在谋划产业发展时需要创新地界定并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务服务与法制建设之间关系。比如,希望深圳切实考虑如何构建一个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来发展重点产业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奖惩体系。严防政府在经济形势不好时运用行政权力偏好来不当地、不合理地过多影响和干预企业的正常布局和生产经营。比如,由于我们并不熟悉数据成为要素,软件定义硬件,算法增强智能,算力提升效率等等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逻辑新定义,就不懂他们都是能够赋予新基建以新内涵新场景的基本理念。这样,政府部门在规划部署新基建时,就容易或者仍然走老路,或者无所适从。
第三点意见,优选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统筹考虑其它产业,可以换个角度分分类别,区别对待。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旺盛、又可以提供基础性社会化服务的重点产业,有些就是新基建。如,数据中心、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绿色物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平台,网络和信息安全、绿色低碳建筑和交通、新型显示器件、部分智能制造产业、基因测序、多品类无人机等。主要任务,一是充分满足当地需求并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二是超前建设新基建。
二是技术基本成熟、但投入产出率不高、应用场景不足的产业。如大数据行业深度应用、中医药和仿制药、医疗器械和耗材、区块链行业应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制造、部分新材料等。主攻方向,一是攻克产业化技术难关,降低成本,实现量产。二是放开应用场景,在应用中持续迭代升级。
三是资源秉赋具有比较优势,但缺乏深度高效垂直开发利用的产业经济。如,海洋经济,既有大量房地产资源,特区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基于数据资源开发的数字经济等。主要任务,一是实物资源要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永续利用。二是要研究数据要素与其它要素相衔接相配套的机制和办法,力求实现突破性进展。
四是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关键核心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如5G移动通信现象级规模化应用、集成电路和关键芯片、重要工业软件和智能工厂操作系统、超分子材料、石墨烯、氢能源利用、农业和食品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干细胞治疗等。主要任务,一是化化区域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攀比;二是突出细分领域和产业,加快研发攻关及其中试进度,基本成熟的技术及时推进产业化。
五是民生公共服务和消费升级服务产业。如,智能教育、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直饮水、绿化环保、公租房,以及数字文化,信息消费,智能体育等。这类产业在新冠冲击下特别值得深思,并且需要快速补课。深圳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杆城市定位,也必须要与现代城市应该提供大多数居民在居住、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相一致相适应相配套。 

徐群(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市原副市长)

深圳要关注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四个大方向
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可能百年不遇,
但在超细分领域培养出一个一个的狼群,
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
深圳第三代半导体与国外比仅有两三年差距,奋起直追!
徐群:刚才杜主任讲,我听得很过瘾,学到很多东西。您是老深圳人,我是新深圳人,我到深圳来还不到一年时间,户口到深圳刚刚一个月,现在是真正的深圳人了。
说实话,来这么短时间,不敢对深圳的产业发展指手划脚,但是作为一个新深圳人,也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提点建议。
我想谈四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深圳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我们现在的基础优势和短板,第三是对“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第四是对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建议。
中央批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反复看材料,最后我觉得目的就是深圳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也就是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树一个样板城市,不管是纽约还是伦敦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最后都比不了深圳这样一个中国的样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并且这个范例如果能够扩展到全国,带动全国。我觉得这是深圳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伟大使命。
我们现在做“十四五”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没有几个五年,所以在一个五年规划里面要解决许多问题,特别在前期,定好基调、起好步非常重要。
做好产业发展需要很多基础的条件,深圳的基础和优势非常多,大家比我清楚。我在这里简单罗列一下。
关于基础: 
第一个是产业集群。刚才杜主任也提到了,深圳的产业基础强,容易形成配套,非常容易组织产业链、产业集群。这是非常关键的基础。
第二个是人才基础。深圳市的平均年龄非常小,我查到的数据是32.02岁。有很多原来的老同事到深圳来找我,问我你对深圳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我一定要带你坐一次地铁,到了地铁上一看,他马上就明白了,说:满车厢里就咱们俩是老头,乌央乌央的全是年轻人,就跟进了大学校园一样。并且深圳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非常好,我看了一篇文章说深圳金融从业人员接近123万,这个数字相当于纽约、伦敦和香港的金融从业人员的总和,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总和,深圳的IT产业总规模也很大,IT产业按人头算产值,所以IT从业人员也很多。所以新兴产业的人多、人年轻是很大的优势。
第三个就是财力基础。青岛派了很多干部到深圳来挂职,有一位来找我,我问他你学到什么?他说学不了,深圳钱太多了。
关于优势:
第一个是政策优势。中央要求深圳用足用好立法权,深圳的立法权让国内所有城市非常羡慕。除了立法权,中央还允许深圳对法律和法规做变通,这是不得了的事情,是非常有力的手段。另外中央给了深圳很多政策,比如税收政策。
第二个是开放的优势。深圳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实际上深圳是在国内与国际连接最紧密的、最能够融入到国际大环境的城市。
第三个是产业结构优势。深圳的结构优势也非常明显,二产强三产优,战略新兴产业占比非常大。
当然,深圳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制约。
我昨天看到一个广州人和深圳人互相怼的段子,这个段子印证了刚才杜主任说的教育有多难。在深圳,现在教育和医疗资源比较欠缺。按这个数据来看,一半的初中生在深圳上不了高中,这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是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缺。相比而言,深圳的常住人口1300多万,有报道说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口是济南的两倍多,但是土地面积只有济南的五分之一,所以土地非常缺。一个企业在深圳想找块地非常难,而且地价非常贵。前海在官网上发布的工业用地260.8万/亩,这是高出其它城市10倍以上的价格,造成企业成本非常高。前段时间我们对全省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发展情况做一个调研,我们跑了30多家单位,其中有几家相当好的企业,一说就是它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现在正在国内其它城市布局,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三是房价畸高,已经阻断了年轻人的梦想,并且导致企业不得不给员工很高的薪酬,也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个是在制造业领域,我们“国之重器”比较少。除了华为、比亚迪,能够称之为国之重器的,像IBM、西门子、三菱这样的有核心研发能力和竞争力的,我们还比较少。
另一个问题就是短平快的思想比较多。我来的时间不长,听到很多领导、企业在提这个问题,大家都想挣快钱,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导致了我们对打基础立长远的事情不是太愿意做,但是短平快是加工贸易的思维,很难带来我们核心竞争力。
还要看到我们周边城市带来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我在南沙听到很多人说,南沙到深圳要通高铁了,只要12分钟,但房价只要两万块,南沙做了一个10平方公里的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很多半导体企业在这个地方扎根。
对产业发展而言,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第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像华为这样的巨无霸,能够拿出一定比例搞研发,多数企业做不到。华为从九十年代制定《华为基本法》,就确定了销售收入的10%要投入到研发中去,其它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所以这种情况下,产业集中度低,就变成了小而散,没有办法做核心技术的研发。
第二个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全球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任何一个地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金能够支撑的时候,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能支撑产业发展,唯独中国大陆,高校玩高校的,产业玩产业的,导致企业拿着钱找不到科研技术。
第三是资源配置失衡。资本、优质土地资源远离实体经济,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我们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低端产业反而实现了产业聚集,高端产业却没有形成聚集。低端产业方面,辽宁的泳衣、广东的灯具,包括袜子、锁等等,很多产品形成了一个镇甚至一个县占全球很大市场的产业集群,这个非常好,但问题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人员工资增高了、环保成本增大了,就很容易被印度或越南替代。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又很难形成特色聚集,也有像中关村的IT产业、上海的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聚集。
对深圳来说,美国人制裁了半天就制裁了一个街道办事处。但在细分领域能够达到让全球望尘莫及的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很多所谓高科技产业聚集区,最后被开发商作为了从政府手里骗地的噱头,这是非常痛心的事情。
去年到今年,我也调研了一些新型研发促进机构,这里面包括: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型的,把高校的成果放到里面实施转化,比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高校为企业定制技术的,像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平台支撑产业聚集发展的,像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有创新型孵化转化机构,如中国科技开发院;有企业主导技术的研究研发机构,比如光大环保节能技术研究院;还有政府主导基础研究型的,如鹏城实验室,等等。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它成效显著、积累了经验,孵化了大批企业,吸引支持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不足之处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容易形成研发集群,难以形成产业园区;第二是容易集聚小微企业,难以吸引龙头企业;第三容易形成大领域集群,难以聚焦专业化;第四个是容易突出小精英,难以培育巨无霸。
在新形势下,“十四五”期间我们聚焦“新基建”应该干什么?各地大家都在提七大领域,但是七大领域也不是说放之全国皆准的。打个比方,在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完全没有基础、没办法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也是需要因地制宜的。从中国的优势来看,我们之所以在某些领域能够取得突破,跟我们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就建不了高铁,美国建高铁的所有技术都有,但做不了高铁,因为没有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制度优势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系统思维的决定能力和一呼百应的执行能力。
所以我们要强化系统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能剜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我们什么都做,面面俱到,就像把一个桌面放到沙滩上,在上面使劲踩,也深不下去多少;但我们假如像一个筷子插到沙滩里,就很容易插得很深,如果聚焦的话,我们可能在某些领域能够容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是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们领跑。
以前一个乡镇领导跟我说,我们的镇有一定的实力,打算重点发展三大领域。我问他哪三大领域?他说: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我说你一个领域都做不好,一个镇怎么能做这三大领域?所以一定要聚焦。
我们的制度优势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所以建议:一是不再大而化之,聚焦超细分领域;第二要聚焦要素资源;第三要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超细分的专业园区;第四是要构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制裁我就是制裁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活得更长久,才能更有竞争力。
几个具体的方向和建议:
第一个是专用手术机器人。大家一说手术机器人就想到达芬奇,但达芬奇是庞大的系统,它无所不能,但带来的是造价非常高,并且使用非常困难,每一次使用达芬奇都需要做很长时间的配置,并且只要这个东西开机,手术费至少8万起步,所以它并不是能够推广的东西。如果我们聚焦在专用的小型的数字机器人,比如人工种牙,牙床就这么窄,但一颗牙有27个受力切面,打错一点这棵牙就种不好了,如果有一个专用的手术机器人,保证每颗牙都能种好,如果这个机器人只卖两三百万人民币,让小诊所也能买得起,在中国甚至全球有多少市场?
第二个就是第三代半导体,这个我待会再单独讲。
第三个是垃圾处理技术。全中国全球每天创造的垃圾是非常巨大的,垃圾处理实际上现在还很初级,特别是要关注等离子体垃圾处理技术,这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如果用它来处理垃圾的话,世界上将不再有废物和垃圾。这是非常大的产业。
第四个是建筑产业化。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现在每平方米建筑,不算土地成本,它的建筑成本就高于液晶电视机的每平方米的成本,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液晶电视机是工厂化的,而我们的建筑是现场人工操作的,人工成本趋势会越来越贵,如果能够很好地实现建筑产业化,这也是非常巨大的产业。

我提的这些就是举了几个小例子,在每一个超细分领域,我们一旦突破,有可能是现在全球的领先。

在超细分领域怎么组织,我原来想了很长时间,没有破题,来深圳我发现我们深圳的干部水平确实非常高,上个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深圳市发改委提报的“虚拟IDM项目”,比如,第三代半导体这个产业本来是非常散的,大家规模都不大,但是缺了谁都不行。这样一个产业群体,怎么把它组织起来?发改委就提出来虚拟IDM这种模式。“形散”的产业被深圳市以金融投资的链条组织起来,实现了“神不散”,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创意。如果能把它拓展起来,我们把它应用到每一个超细分领域的话,就可以把我们深圳的优势和全国的优势结合起来,把现有的各种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社会资本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个的虚拟IDM模式,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如果要扶植出一个华为这样的企业、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是非常难的。可以说,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可能是几十年百年不遇的英才,但是,如果我们用这种模式,在超细分领域培养出一个一个的狼群,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模式。
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扩区,但尽量不要做对地级市的整体合并,这是会有很多后遗症的;
二是解决房价高的问题,建议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这也是国务院的要求;
三是教育医疗欠缺,建议在新开发的区域和新划入区域先建环境;
四是防止特区不“特”,现在有些干部怕承担责任,我建议能不能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很多事情通过外包解决,不再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审批,而是把一件事打包交给专业机构,这样责任小了,效率高了。
五是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引进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现在深圳引进人才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管理人才基本没有,我来深圳的时候查了一下,我不符合深圳的任何一个类型的人才,我只能作为一般市民把户口迁过来,享受不了任何政策。再比如,现行政策中,支持引进会计师,但没有提到律师,其实高水平的国际化律师也是非常高端的人才。管理人才也好、金融人才也好,总之对人才的面应该更宽一些。
六是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很多年轻人来了,一看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就放弃了。要设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关怀模型,让他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也要体现更多温暖。要形成“深圳就是我的家”的感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到这里来。
最后简单地几句话说一下关于第三代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和传统的硅基半导体的区别就在于,它特别适应大功率、高频率和高性能发光场景。碳基半导体还在理论阶段,硅基半导体我们可能比国际上落后十年以上,而第三代半导体大概只有两三年的差距,并且中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奋起直追,引领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调研过程中,包括比亚迪、格力、南方电网等等,非常迫切的需要这样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在调研过程中对国内碳化硅产业链和氮化镓产业链做了梳理,目前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虚拟IDM模式把很多企业串起来,能够在深圳形成这样一个超细分领域的产业生态,这个产业的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如果第三代半导体能够成为深圳“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方向,我这里对它的产业和研发重点任务和时间的安排也提了一些具体建议,如图,这个太具体了就不再细说。
以上就是我初步的建议,仅供参考。谢谢! 

张国飙(南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研究教授、原美国3D-ROM首席科学家)

EUV被禁运,深圳怎么发展集成电路?
芯片行业新发现:
“增维”能实现“微缩”效果
张国飙:我在这里放一段珍珠港的视频。之所以放这个视频,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的中美关系,与当时的日美关系相似。日美从1937年时的伙伴关系,发展到之后的对手关系,最后走向珍珠港,只花了4年时间,这个过程值得我们研究。如果抛开各自的政治立场,只是从技术方面来看,珍珠港是一个典型的降维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主流的战列舰,只能在二维的海平面活动。而以飞机为代表的新生打击力量,则在三维空间活动。相对于战列舰,飞机是一种增维。增维的效果极其可怕:三吨重的飞机,却能摧毁3万吨重的战列舰。珍珠港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芯片产业可以借鉴。
现在回到芯片产业。我们是技术专家,先谈谈技术。到目前为止,微缩是集成电路的主流发展路径。微缩就是晶体管越做越小,从14nm到5nm,之后将是3nm、2nm和1nm。在7nm以下需要使用EUV光刻技术。工业界认为,1nm之后,处于技术和经济原因,微缩将会终结。这幅图是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水平又在哪里?就工艺来讲,目前我们做到了14nm,国际上是5nm,差距不算太大。但是,从设备来讲,目前全国产设备只能做到65nm,非美化设备能做到40nm,这个差距是巨大的。面临这个现状,尤其是没有EUV,我国如何发展集成电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并非除了微缩,就别无它途。增维也能实现微缩的效果。微缩的效果到底有哪些?无非就是芯片面积变小,功能增加,速度提高,能耗降低。其实增维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增维就是把传统的集成电路从二维变成三维。传统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都形成在一个平面上,它就像平房,是二维。三维集成中的元器件多层堆叠,它像楼房,是三维。增维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三维存储,从二维到三维,存储密度会提高。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目前最先进的三维存储使用128层的堆叠,它的存储元的尺寸是80nm,因此,它的存储密度是128除以80平方。假如传统的二维集成也要达到同样的存储密度,这时只有1层,那它存储元的尺寸应该是7nm。这个公式很简单,但展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增维之后,我们可以使用80nm的设备,做出7nm等效的存储密度。80nm是不需要EUV的。因此,三维集成可以采用较为落后的设备,做出7nm等效,这个道理对我国目前芯片产业面临的困境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我国集成电路规划应重视增维,有必要倾向于采用三维集成作为未来集成电路发展路径。
技术专家一般认为,一旦技术路径确定了,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实际上,技术路径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离形成产能还有很大距离。这点上我们在FinFET产业化过程中有深刻体会。FinFET是一种晶体管,目前用在所有手机的处理器中。我们现在经常说美国人封锁我们,害得我们搞不好芯片。至少在FinFET上,美国人没有封锁我们,所有技术进步都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但为什么我们直到今年才实现了FinFET的量产,比美国晚了9年?有的时候我们说得刻薄一点,就是给答案抄,都抄不好。在产业化过程中,除了技术路径,产业规划和产业组织也非常重要。不然即使知道未来的技术路径,也不能及时实现产业化。我们以前的芯片产业规划过于倚重“后发优势”,这是一个问题。“后发优势”有它成功的地方,主要是在传统产业中。但在芯片产业里,后发优势基本不存在。为什么?这与芯片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关。
集成电路自1958年发明后60年间性能提升100亿倍,这在人类技术史上是一个奇迹!没有一种单一技术能支持这么长久的高速发展。为了维持这种高速发展,颠覆性芯片技术需要周期性出现。比如说,逻辑芯片最初是三极管,然后是MOS管,目前是FinFET。每个技术相对于上一个技术都结构上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我们称之为颠覆性技术。每次颠覆性芯片技术的出现,都带来世界芯片产业格局的变迁:日本通过内存和闪存上位;韩国则通过FinFET和三维存储替代了日本的地位。颠覆性芯片技术的掌握与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芯片地位,我国须注重其预判和产业化。
后发优势在传统产业(如高铁)明显:由于技术寿命长(>30年),跟随者有充足时间赶超。主流芯片技术有限的寿命(20年)导致后发优势极其有限:当中芯国际在2020年(落后9年)实现FinFET量产时,FinFET技术周期(~20年)已过去近一半;更为可悲的是,由于FinFET技术周期与专利寿命(20年)相当,当他国的FinFET核心专利过期时,本轮技术周期已结束,下一轮技术周期开始。所以,在芯片产业规划中,我国不能观望,必须力争进入主流芯片技术第一梯队,成为领跑者。
除了产业规划,美国在产业组织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FinFET产业化历程中,高校、产业联盟和企业紧密结合,科研、近产业化和量产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我国在此存在有两大缺失:(一)尚未形成科学的颠覆性技术预判机制,在技术支持过程中对众多新兴技术四处押宝。FinFET虽然获得了支持,但由于资金被摊薄,支持力度不足以形成规模;(二)产业组织过于简单,仅分为科研(高校)和量产(企业)两个环节。高校设备非量产设备,很难进行量产环境下的验证。此外,我国企业规模不够大,盈利压力又大,难以组织力量开发有悖于现有技术的颠覆性技术。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建议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设立专门的颠覆性芯片技术的近产业化引导机构,架起科研与量产之间的桥梁,主动积极地以国家力量推动颠覆性芯片技术的近产业化。总结一下,今天谈了三点,在技术路径上,增维可以绕过设备禁运,需要重视;在产业规划上,由于芯片产业发展迅速,我们不能依赖后发优势,必须成为领跑者;在产业组织上,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颠覆性技术的近产业化引导结构。
具体到深圳“十四五”规划上,我们在这里抛砖引玉一点想法。我们领导每天会听到很多新技术。我最近在看一个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芯片产业的指南,里面提到的新技术有几十种,每种都有很大市场前景。大家都是亲娘生的,支持谁不支持谁是一个很难的选择。为了理清思路,我们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深圳应该优先发展什么领域?几十种新技术太多了,我们把它们精简为五类,计算芯片、存储芯片、赋能芯片、传感芯片和通信芯片。通信、赋能和传感芯片集成度低,技术门槛低;而计算和存储芯片集成度高,技术门槛也高。我们以前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就是重点扶持通信、赋能和传感芯片。在自由贸易时代,这种策略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成功的。但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局势已经发生变化。计算和存储是我方短板,成为美方卡我脖子的手段。因此,虽然它们是硬骨头,现在也不得不啃了。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社会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区别。社会投资看重的是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比,是社会资本的作为。但作为政府行为,战略投资需要投资这种硬骨头,这种易于被对方卡脖子的地方。这个度需要拿捏好。一旦确定要啃计算和存储这两块硬骨头,下一步就是选择相应的技术路径。计算和存储有很多种技术路径,比如说,刚才说的增维。还有碳纳米管晶体管、DNA存储和技术、量子计算等等。这时,需要拿捏好科研和量产的度。如果一种技术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量产,那应该以科研的力度支持。如果它能在十年内量产,那才以近产业化的力度支持。这个度也要把握好。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促进产业化?这是一个实施的问题。这需要拿捏好收和放的关系。在选择技术路径的时候,需要收,要聚焦,不能撒芝麻。在确定了技术路径之后,需要放。所谓放,一个是要有规模,第二是要鼓励内部竞争。像华为一样,设立蓝军,可能还不止一只蓝军。通过内部竞争,来调动积极性,同时降低风险。
我相信,通过“十四五”的努力,我们芯片产业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刘沐芸(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赛动生物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细胞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下一个支柱”
 建议将新兴的细胞产业
作为深圳发展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
落实细胞产业的地方标准,通过“内循环”的发展机遇期,培养深圳细胞公司的竞争力。
刘沐芸:前面几位老师都讲到现在国家的重大战略产业,针对我们未来的大国重器的制造基础。我接下来讲的是以人为根本的,刚才徐老师也讲的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里面一个发展目标就是以人为本,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民生,要实现民生幸福的目标。
其实今天这个发言的顺序也表明了深圳的产业发展的安排梯次,前面是奠定深圳今天领先世界的IT产业,接下来是BT(生物产业),这有可能是深圳持续在新兴产业保持领先态势的一个新领域。也初步展示了,深圳的产业特色——IT+BT的融合。
今年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很多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另一面,比如零库存、精细供应链(leansupply-chain),比如资源的全球配置等。这些管理学经典的案例,在疫情中让我们重新思考,为控制疫情不得不实施的局部隔离或全部“封城”的决策,让我们看到盈余库存,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就地配置资源的重要性。
以口罩为例,疫情开始时,口罩供不应求,我们深圳的口罩供应成立专项物质集中管理,统一配送等,但随后大概2个月的时间,4月初我们国家的口罩供应就达到了复工复产所要求的供应量,这就受益于我国口罩产业链的完善和配套,从原料的石油炼化,中间的机械加工,到后端的纺织生产等,使我们可以迅速的组织生产、提升产能,保障供应。首先在口罩的供给侧实现了口罩的内循环。
随着疫情的防控的常态化,口罩的日用品化带来的强大需求,实现了口罩消费的内循环。全产业链形成的爆产能在有效满足国内需求后,还可以向外溢出、对外援助,产生边际增强效应,在口罩这一生产、消费领域形成新的双循环。
其实此次疫情,我国能实现大规模,几近全民核酸检测,也受益于检测产业链的完整,场地、人员、试剂、硬件、软服务等建起的供给内循环。
当然,内循环不是目标,但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应对之举。但我想,这将是一个企业发展“内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因此,如何抓住这样一个历史契机,把企业的发展潜力变成经营实力,夯实产业链形成产业护城河,培育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因此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应该做什么。我以细胞产业为例,发展一个细胞产品和技术服务需要的产业链是什么,现状是什么?为什么是细胞产业呢?
我们刚刚有一个老师讲的,我们临床范式的改变,过去,大众的一个药可以治疗所有人(one-fits-all)的临床诊疗范式向基于疾病靶点的小众的、精准治疗的转变。人们健康的需求改变,从疾病治疗的被动向健康保有的主动转变。因此,人们寻求促进解决方案的路径也转变了,需求驱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
延续深圳的规划,和生物医药技术的演绎推进,以及当前深圳的产业基础条件。我认为,深圳有望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将是新兴的细胞产业,所以我第一个建议就是,我们在“十四五”规划生物医药产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聚焦在一个细分的、有产业优势的领域纵深发展?
为什么是细胞治疗?从技术的演绎发展来看,细胞治疗被誉为是现代医学的下一个支柱,不仅承担着区域产业结构换挡、转型的重任,也肩负实现“病有良医,健康美丽”民生目标!

医疗器械、药物治疗、生物药剂之后,细胞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下一个支柱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细胞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下一个支柱,这里有个对比图,做这样一个类比,生物医药中的小分子相当于零件,生物制剂进了一步,是工具了,工具可以钉零件,但细胞产品呢?就更先进、更智慧了,是使用工具钉零件的工匠。从预防到治疗。所以我们把这个新的技术引发的新产业链部署好的话,我相信,我们“不足”的医疗资源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这是目前我国细胞产业链的现状,细胞产业分为至少3层,一是底层的能力层,包括链条上的所需的细分人才,标准体系,法律法规,CRO和CDMO,过程溯源,认证检测等软性层。因此提个建议,新药申报或者是细胞新药研发,注册申报的法律法规人才非常少,全国范围都非常少,所以我也建议我们可以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可以除了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以外,很多细分的产业人才也是非常需要的,比如熟悉医药专利、合规性、临床研究设计、质量管理等。
第二是细胞产品合法合规制备、交付所需要的设备硬件、耗材和试剂等智造层,这就相当于信息产业的核心关键的芯片;
这个2层处于产业发展的底层基础,不具有显示度。
第三层就是具有显示度的技术和产品层,类似信息产业的手机等应用产品。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什么细胞产品治好了什么病。具有较高的显示度和知晓率。
目前,我国的公司大多集中在具有显示度的第一层,并且主要集中在细胞储存,和医院合作提供比较同质化等领域。而专注于重大医疗需求的细胞产品研发的公司很少,深耕细胞产业底层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更少。底层的能力服务层和中间的设备、耗材等智造层,这一块基本依靠进口解决。目前深圳有100多家细胞公司,但向国家药监局提供干细胞新药申请的只有1家。
由于目前我们细胞产业还是形成过程中,细胞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还没有完全显现,因此进口依赖的短板和卡脖子现象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信息产业是过来的成熟产业,向我们展示出,重大产业中关键共性技术受制与人的产业隐患。因此,产业形成早期对我们重大战略产业链的查缺补漏是一个重要窗口机遇期,而内循环则为我们“查缺补漏”提供发展契机。我们可以主动规划,提前部署,补齐产业链所需的关键短板和缺失。
现在我们来看看,深圳在发展细胞产业具备了什么产业基础?
“十三五”开端,深圳依托龙头企业部署国家级产业创新载体——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通过这个实验室,开始产业底层能力的建设,比如产业细分人才的职称能力培训、地方标准的设立,工艺稳定放大的CRO服务等。拥有全国首个,到目前也是唯一一个“细胞质量监测技术联合实验室”,这是在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的支持下与深圳市血液中心联合设立。从细胞的来源、中间生产到去向放行等制定筛查、控制和放行的质量标准体系。并通过“个体化细胞治疗产业链+创新链”部署设立了免疫细胞质量检测分析平台等一些关键共性产业基础设施。这些都是率全国之先的举措和实施。
通过能力的建设、积累,深圳也有2家医院获得了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的资格。同时,也开始部署大规模、全自动、封闭式的细胞智造研发平台,并孵化了一家细胞智造公司。这些都是产业基础和底层能力的打造,形成了深圳纵深发展细胞产业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

发展细胞产业深圳有什么,还缺什么:底层核心的关键物料(病毒、培养基等)智造供应链仍是空白

智造供应链仍是空白
从公司的分布来看,目前深圳的细胞公司有100多家,但只有2家向药监局提交了细胞新药申请,周二在省卫健委开会了解到,其中一家公司已经搬迁了。那深圳100多家细胞公司,只有1家公司提交了细胞新药申请。其他没有提交细胞新药的公司在干什么呢?扎堆在同质化的细胞储存、私下的细胞输注、细胞美容等“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领域。
因此,这100多家细胞公司未来怎么走?145期间,深圳如何利用“内循环”这一关键契机,夯实细胞产业关键共性能力和产业设施,引导这100多家细胞公司历练“内功”,转型升级?做深做精,形成一个完好互补的细胞产业集群,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以细胞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细胞产业集聚发展区,形成与信息产业相互支撑的新的增长极。
深圳应重点做什么?
因此,深圳要做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部署一个产业,出来一些爆炸性的产品,培育几个厉害的公司,需要营造一个活跃的产业氛围,需要有对话的人才、团队,共同的话语体系——就是我们的行业标准,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快速转化的路径,科技金融体系,上下游关键能力与知识的互补等。
第一,落实深圳已有的地方标准,建立细胞产业发展共同的话语体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的法制示范。
通过疫情防控形成“内循环”的发展机遇期,把刚讲的一百多家企业通过地方标准统一起来,良好的产业环境,培养深圳细胞公司的竞争力。
第二,信息科技消除细胞产品/服务供需信息差,优化供给,安心消费并监管省心。
即便是同质化的细胞储存、私下偷偷的细胞回输和美容也要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下进行,尤其是现在“先行先试”的呼声越来越高,安全是重要的一环,并且安全是政府监管职责。要保障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地方标准能发挥关键的约束性作用,信息科技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在深圳以率全国之先上线了第三方细胞质量查询系统,那可以在145期间,尤其是落实“先行先试”之际,深圳能不能对本地提供细胞储存服务、参与先行先试的公司和机构强制实行第三方质量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传可供消费者查询?优化供给,让老百姓安心消费,科技保障先行先试。
我们是否可以设想,这样的话,有没有可能从100多家同质化的公司激发几个优质细胞公司冒出来呢?
第三,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细胞质量追溯系统,消除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差。、刚提到的第三方细胞质量查询系统,其实是构建在完整的细胞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里的,细胞全生命周期就是从实验室研究,工艺稳定放大,临床研究验证,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应用,这也是目前新药研发、审评审批的难点,和导致新药研发周期长的方面之一,同样可以用信息科技解决,在研发者、生产者和监管审批者之间消除信息差,建立工业可信性,并实现研究、审批的同步化。从疫苗行业的情况可以看到,谁提早完成,是不是就有望成为官方使用的追溯系统?
深圳是信息产业的重镇,信息产业氛围浓厚,技术、人才外溢,已经开发完成并在测试,这个追溯系统将能为优质企业提供发展土壤,也就是过去一部分有潜力但没机会的细胞公司有机会成长起来,同时也倒逼行业从业企业内功打造。同时也体现深圳信息科技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提质增速作用,形成IT+BT融合发展。
其实美国在批复了世界上第一个个体化细胞产品时,就带动一个幕后的专门提供“细胞追溯信息系统”的小公司“火”起来了,因为其法规要求要简洁直观的追溯细胞来源、中间生产、运输和最终应用。目前深圳也有了提供细胞质量追溯服务的系统和公司,能不能“火”也取决于我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配套法规要求。
而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家、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干细胞类别,也是此次抗击新冠疫情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干细胞新药。美国新近批复了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冠状病毒的呼吸窘迫综合症。目前国际、国内生产间充质干细胞还是以手工为主,我们是国际首台套。第四,再一个就是重视细胞产业的硬件智造的培育发展。这一点从深圳测序服务业的发展可以看到,没有硬件测序仪,国内巨大的测序服务之花都是开在美国硬件测序仪上的。
细胞产业同样如此,多元化、个性化的细胞产品、服务等的生产制备线都是由单个、不同的进口仪器设备构成的手工生产线。只要各位到深圳任何一家细胞公司的实验室、制备中心调研时,看到的全都是进口设备和配套的耗材。因此部署细胞产业,硬件智造不能忽略。美国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新近发布了2025国家细胞先进制造技术路线图,所幸的是,深圳已经于2016年就孵化了赛动生物自动化,美国的细胞先进制造路线图的部署思路、关键技术和目标和赛动生物自动化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赛动生物自动化在时间节点上早于美国国家细胞先进智造路线图。
并且深圳也抢先一步,完成了首台套可以大规模、全自动、封闭式生产间充质干细胞的智造装备,通过功能模块化的集成完成了手工制备细胞过程中的系列的关键设备和耗材的替代。深圳可以着力围绕着自动化装备整机量产、迭代,借着疫情隔离形成的“产业内循环”时机,部署本地供应链。加速形成以赛动生物为牵引的1+N的细胞智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满足内循环,重塑外循环。
“十四五”期间,深圳纵深布局细胞产业,有望实现如下:

1、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新兴产业,或生物医学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先行先试最终成为一个商业化的产品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法治示范,生物医学新技术成果转化与监管闭环,专业分工,协同有序,监管有为。

深圳建成现代化的细胞产业体系,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通过完善的产业设施、关键共性技术、能力平台为多元化的细胞产品提供高效的转化路径,与转化链上的细分人才等,形成深圳新的增长极,成为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实现“技术、智造、检测、服务和消费应用”的良性循环,迭代,并外溢。

3、中国是内生性的需求大国,通过细胞产业的精耕细作,完善新兴行业的产业结构,部署产业设施、配套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平台,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以高质量、低成本、多元化细胞产品/技术供给的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深圳也将涌现一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以及多个“1+N”的链上产业群落,实现民生上的病有良医,健康美丽,以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目标。

4、通过细胞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科技创新,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建立新的新兴产业体系,形成新的成果转化路径。为细胞储存、新型细胞治疗等生物医学新技术的放大、扩散应用提供新的产业基础。

建设通用性的智造平台和质量设施为多元化的细胞技术/产品提供高效的量产能力,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将生物医学新技术转化为高质量、低成本、可负担的,具体的实现“健康、美丽”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过去外流到欧美、日本、韩国等地的医疗、美容、保健消费需求留在深圳,留在国内。
在我们的市场环境,疫情好转之后,深圳的细胞产业链条和服务供给不仅具备满足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国内民众“健康、美丽”的消费需求,更具备重塑外循环需求的产业基础。
这是我的简单介绍,谢谢! 
贺海涛:刚才四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确实内容很丰富,也非常有前瞻性,但是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讲。
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我建议专家代表直接讲结论观点。

金心异(深圳人大代表)

“中美脱钩”背景下,
深圳当务之急:研究清楚苹果、华为产业链
金心异:“十四五”是我们深圳发展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五年,这个关键,我们每次五年都说很关键,我觉得这五年真的很关键,我们可能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坎儿。刚才各位专家讲的二鸟在林,现在都在林,我们过得去的话就能看到森林,过不去的话也许麻烦很大。
“十四五”面临着一个什么局面?除了政府讲的“三区叠加”,还有“三期叠加”,第一是深圳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坎儿;第二是中美脱钩,实际上对深圳来说影响最大的是脱链;第三中国进入新时代,从过去内外循环的状态,过渡到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但深圳完全是外循环为主的城市,这样的过渡期对深圳来说,有一个非常强的不适应期,这怎么度过?这“三期叠加”过程中,我们怎样保持深圳的竞争力、创新力和经济产业安全,这是很重要,尤其是经济和产业安全。在“十四五”期间如果原有的产业链出现“退链”,会对深圳经济增长和产业链的安全构成很大的打击,别的不说,如果我们的GDP掉到全国第五六七八,对我们整个城市的信心都有极大的冲击,包括企业的信心,包括老百姓的信心,都有极大的冲击,那怎么办?
现在我们深圳一鸟在手,我们这个鸟就一个,就是ICT产业链,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85%,ICT产业链又有两个产业链占到80%,一个是华为产业链,一个是苹果产业链。在“十四五”期间,政府一定要好好研究华为产业链会往什么方向演变,苹果产业链会往哪个方向演变?我们深圳能够做到什么,能够稳住这两个产业链?这是问题关键所在。现在华为产业链一个最大的变化,我与华为内部的人接触后,发现华为有一个非常悲观的判断:就是它会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萎缩成内循环的公司,国际那一块基本没有了,变成纯中国公司。这样一个变化深圳怎么应对?而苹果现在还在很尴尬的阶段,它既不想丢掉中国这一部分,也不想丢掉美国那一部分,既不想得罪中国政府,也不想得罪美国政府。现在苹果已经在采取一些战略性的措施,终端制作一定会转移到印度和越南去,什么能留在深圳?原来终端制造依赖富士康,现在在转换过程中,就把依赖富士康、依赖台湾的制造业部分转换成依赖港资和陆资的企业。这一块深圳有什么优势,能够把这一块稳定在深圳。我们对这两个产业链没有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括他们各自未来的演进方向。
前不久我们也是跟华为产业链做了一个相对深的研究,但对苹果产业链还没有。但接下来怎么办?这很要命,因为量太大了。包括刚才说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确实很可观,但现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15年,总量才700亿,一个华为占了GDP的13%,所以这两个产业链现在的安全性和它未来的演进,深圳能够留住什么?这是我们最关键的,现在我们又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就是如果内循环的话,我们相比长三角,我们竞争的劣势太明显。这样的话我们怎样避免,哪怕它没有在国内“退链”,可是它在珠三角没有了。
所以建议人大对这两个产业链进行专题调研,然后拿出一些解决办法。谢谢! 

 陈寿(新材料行业协会)

“十四五”规划可能会围绕新基建、大健康、大环保
陈寿:我是来自新材料行业协会,我们这个协会成立以后,也是有幸参与了深圳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制订,也有幸参与了国家从“十二五”开始每年都有新材料领域政策的制订调研,还有在珠三角这一带的一些研讨,还有包括新材料政策在深圳全国范围的培训等。
“十二五”深圳把所有战略新兴产业跟五大未来产业分别制订,到了“十三五”这些政策进行了打包,到了“十四五”可能思路又有新的变化,形势变了,包括概念也变了,所以我的判断,“十四五”规划可能会围绕新基建、大健康、大环保,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方向的调整。我们新材料协会这几年围绕着深圳的产业做了几个维度的调整,新材料协会成立以后,围绕新能源、电池、3D打印、石墨烯这些方向成立了专业的协会,现在在我们的协会体系里面已有十大专业协会。
第二个维度沿着区域的维度,惠州新材料协会也是我们成立的,我觉得粤港澳湾区不可能成立新材料协会,我们可以成立新材料联盟,所以在粤港澳建立各城市协会,未来打造成为粤港澳新材料的产业联盟,包括江苏的新材料协会,还有重庆的,都是我们打造的。所以我们也在“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愿意积极参与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制订。
谢谢大家! 

张文亦 博士(宝安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就是工程师的竞争
建议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宝安、龙岗
张文亦:下一步深圳“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我觉得可能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解决整个深圳市未来制造业核心对深圳市制造发展的预期问题。现在我觉得咱们整基建和新基建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带来城市成本上升速度太快,原特区外一些区域的制造业不稳定的情况还是悬在头上的剑。
第二个解决下一步企业扩展方向的问题。我们前段时间对宝安区360多家规模在5亿以上的企业进行了初步摸底,有60%170多家企业现在有新业务和新发展趋势的拓展需求,而且现在这些业务方向已经开始往外面走了。比如,麦克威尔现在在做医疗器械等新业务方向,不是往外走了。所以我想下一步怎么样进一步支持代工企业,尤其外资代工企业在深圳稳定发展,我觉得非常重要。
刚才专家讲的华为链和苹果链的问题,目前来讲,华为链还取代不了苹果链,下一步怎么样通过进一步的巩固苹果链和三星链,推动oppo、vivo的过渡,实现我们一直讲内循环,一美金跟一人民币的差别还很大。下一步建议要在一些重要的区域,在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要谋划一批5到8万平米的园区,这些园区是有产业项目关联的园区,尤其在现在原特区外一些区域,大规模制造已经很难在这些区域留存,但这样成片的园区要给它一些空间。现在东莞在做低成本制造区,下一步对深圳市重点企业,尤其是3到50亿之间的企业,给它低于成本价50%以上的空间。
另外,下一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就是工程师的竞争,所以我建议,未来深圳有没有在重点片区规划一到两个类似于当年梅林一村的工程师社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深圳市的房价飞涨,子女入学的教育问题位列第二位,第一位是住房问题,未来有没有可能把深圳市能够网格出5到8万平米的工程师社区,把他们安置好。
关于科技平台布局。目前,深圳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现在还有点太集中,不能单一集中在光明和南山,也要向宝安和龙岗布局。尤其是宝安,因为宝安没有龙头企业,它依托于华为能够自成创新。尤其是近年来看,LED、光伏几个行业明显恢复非常快,整个深圳市这几个产业都是老牌的优势产业。我觉得下一步在重大的科研平台,比如超算中心、云脑这些中心,应该也要布局在制造业密集的区域,宝安区4000多家国高企业,还有一大批在1到5亿之间的企业,现在这波疫情以后,我想下一步这些企业一定要寻求并购或者横向的整合。下一步怎么样通过这些科创平台减少创新成本,提升盈利空间能力,下一步就是整个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一定是需要一批这样的企业去做支撑,才能产生出下一个头部企业,这是下一步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我想未来有没有可能深圳市中间部件的问题,未来智能终端倒不一定是我们的核心,但怎么样再做一个华强北?宝安沙井以前做过这样的尝试,但后来请的人不对,当时运营华强北的几个潮汕人都没有去,现在我们的机场、码头整个未来是大的交通枢纽,怎么串联东莞、珠江口西岸的几个地方,把元器件、中间件的市场做大。深圳机场一个保税物流中心才7万平方米,而且它的附加值非常大,所以下一步能不能规划出这样的东西。
下一步深圳能不能做微型的产业创新中心,下一步可能在应用领域,包括无人机领域,深圳具体要做哪一块,把产业细分一下,做微型产业。深圳市企业家核心就是调头能力非常强,而且经过当年的加工贸易,对市场的敏锐性和整个趋势的判断非常准。下一步能不能把这一块做起来。
还有供应链,像宝安区,它在运输一些产品的时候,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拿,虽然是物流强区,深圳市的企业物流成本我相信比全国低不了多少,下一步能不能把供应链做到关键的,比如重点几个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出产业区域,能够送货到家,真正把企业成本降低,而且要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这几块如果能做一些提升的话,对维护整个深圳市的产业底座来讲,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贺海涛:感谢几位专家代表踊跃发言,讨论环节就到这儿。接下来我们进入点评环节,下面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唐杰教授做点评发言!

唐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原深圳副市长)

未来可能深圳要能够立住这样一个产业,
走向复杂化,别人不可替代!
单一城市以行政区为界限比GDP的历史结束了,今后不会有人论深圳,不要以一个城市来论英雄,要和周边城市来合作,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之义!
唐杰:人大非常重视“十四五”的战略发展,亲自来参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讲一两次不一定说得非常清楚,涉及的范围广,逻辑层次复杂。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讨论当中,可能比较明确一下战略性思路,以及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基本观点,在这里能形成一些看法比较好。
首先,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我个人看,我觉得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保持一个心态,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是一个风险性的,它一定不确定,这是第一。
第二、它又要选择,不选择深圳就一定会再度面临被抛弃的局面。深圳每一轮的转型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带动深圳走出了这样一个悲观的时期。
第三、这样一个悲观它一定会出现,不是说我们选对了就没有,不是的。这样一个选择过程,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多的是取决于企业。所以杜平主任上来讲企业创新的集群、群体很重要,现在为止很多人判断不清楚,是政府追随企业,还是企业追随政府,我们可能要创造一个新的模式是一个共生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选择。要充分体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必要性、风险性,以及合理选择的基础,一定首先是培育一个强大的市场竞争主体。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在于什么呢?我们要看到环境的变化,刚刚就在这儿开会的时候,美国已经公布了净网行动:就是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不能有中国产品,美国的互联网软件也不能加载华为手机了。第二个重大变局,就是我们走向内循环为主,是很现实的问题,不是我们要选择。
内循环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从内循环理解上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很简单,美国经济比我们开放程度高,但美国的对外依存度比我们低,美国对外依存度只有10%左右,比我们低十几个点,问题是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对外贸易。或者美国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大的国内贸易呢?显然它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内循环不是简单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问题,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国内市场靠的是什么,城市之间的贸易。我们城市现在反过来了,我们每个城市对外贸易都很积极,城市之间的贸易是不积极的。
最近网上传一个笑话,广东人到浙江去生活、旅行,包括生意都极不方便,例如广东人喜欢微信支付,浙江说只能用支付宝,这是什么道理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所有城市之间是隔绝的,是相互封锁的。浙江是个开放度极高的省,但只能用支付宝。这是未来我们整体的改革方向,每个城市之间要有贸易,城市之间一定是专业化。我们都要走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一定有你的重要部分,不是说你搞新一代信息产业,我搞新一代信息产业,咱们俩老死不相往来,城市之间是要搞贸易,所以,城市之间如何选择细分化的新兴产业,我觉得这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内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里头,其实要来看细分专业化之后它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叫细分专业化?细分专业化从现在的概念来讲,是过去简单的产业变成复杂的产业,产业的复杂化,我们从计划经济走来,做了产品多样性。改革开放我们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大规模的多样性!比如,眼镜在一个屋里不会有重的,但我们做的是简单的。未来的战新产业的内循环将是大大提高复杂性,专业越细分,复杂性程度就越高,复杂程度越高,别人模仿替代你,和你竞争的能力就会下降,你的独占能力就会增强,产业能力就会增强。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说,如何体会到战新复杂性,我们如何理解它?一般的理解是这样,提高研发投入,大规模的研发、大规模的创新、大规模的专利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产业复杂性,这样的东西有没有呢?有,实践是如何呢?很清楚,美国和我们一样,美国也提新兴产业,它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它的定义基本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硬,一个软,硬就是以英特尔为代表,软就是以微软为代表。这样的产业里头它的标准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占比。这样的占比下,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无论是硬还是软,它的占比都在75%。

第二个标准,就是人均研发费用,多少呢?中值8.8万美元,深圳是个什么状态呢?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要想走向战新产业细分化、专业化,形成复杂性,就要牺牲掉这些。比如现在看华为,华为为什么今天很牛?美国倾全力打击华为,华为的人均研发费用很高,包括美国的硬件软件工程。我们再把这个问题细化一步,要认真重新看待什么叫实体,什么叫虚拟经济。其实美国在这样一个产业上,微软是虚拟的,微软是服务业,大规模高端制造,但没有更大规模更高的软件、系统集成,这个硬件是一堆垃圾。所以,从美国的情况看,假如我们回来走到今天看华为,华为不是制造公司,华为以系统为核心,它是软件公司,是个软件+制造的公司。为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华为的系统是什么系统呢?华为系统到目前为止是最复杂的系统,端硬件制造是依托国外,现在逐渐被替代当中。华为另外一个系统的强大就是以鸿蒙作为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这样一个系统,它也是复杂的。所以,未来深圳要能够立住这样一个产业,要走向复杂化,别人不可替代。

才大家都提到了,华为系统如何能够不变成国内公司?道理很简单,能够让华为在国际上销售迅速降为0的原因,就是美国所有APP不能搭载在华为上。反过来,假如中国以鸿蒙系统为代表了,中国大量APP出现会怎么样?那就变成华为和苹果生态的统一性,这两个生态是不同的。华为的生态基本上还是标志着一个制造的成长,它没有APP的生态。未来深圳讲主导产业是什么?我觉得主导产业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下辖高端制造和高端网络应用,这是打破美国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封锁的关键性因素。

刚才刘沐芸博士介绍的细胞学,其实这个产业的特征就是复杂性,她介绍的比这个特征性复杂还复杂,就没有张国飙介绍的简单清晰,实际上那就是变成一个复杂性的东西。
用简单的道理,简单的方法论增维,这就是深圳未来要做的。假如我们能够清晰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可能就要向华为集中,向算法、算力和支撑算法算力的系统开发集中。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虚拟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不虚拟,而且我们可能就配合上海、北京形成错位发展。
深圳现在走高端制造肯定搞不过上海,上海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已经布局完成了,十年二十年之内,是以美国为目标。北京就是一个超级算法算力的地方,我们现在除了微信之外,基本都集中在这些地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必须去补这些。
深圳金融业占GDP比重大概15%,占地2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的10%),制造业占全市面积30%以上,然后占GDP的比重30%。所以,为什么大规模城市都是做创新的,不做制造,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进入规模化,制造是不创新的。
深圳走上这轮转型之前,在那儿讨论被谁抛弃的时候,广州是汽车业转型投入,深圳选择汽车,当年是失败的,我们战略选择不是没失败过。深圳是经历过严重的挫折,选汽车做不长,选重化工业做不长,为什么做不长?这个城市可能就不适合。但是我们周边存在着这些产业链,可能对深圳很重要。
所以我最后一句话:不要以一个城市来论英雄,深圳不可能全部做好,我们要和周边城市来合作,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之义。今后不会有人论深圳,而是要对标东京、纽约等都市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周边城市携手,做好产业分工,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发展机遇。
美国旧金山、西雅图有多大?旧金山有60万人,西雅图就60万人,但大家说它说一个旧金山湾区、大西雅图城市群。深圳不可能把2000平方公里土地什么都包,但我们要走向一个创新高地。我也想不清深圳人为什么要住在这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呢,住在惠阳就不是深圳了?现在东莞很聪明,已经建房了,那都是深圳人去买。今后去中山不能住吗?这就是大都市圈。纽约才多大,纽约是850平方公里。我们比纽约大两个半,我们还说小,东京和我们一样大。当年许勤市长提出要搞湾区经济,他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现在说句实在话,2013年要写政府工作报告,写湾区,那是十年之后的一个反应。因为十年之前,深圳“四个难以为继”已被提出,其中一个难以为继,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狭小的难以为继!十年之后到了时任市长许勤这儿不是更“难以为继”了吗?但许勤说这是伪命题,就是你扩大地盘了以后,你也不能总扩,最后还是难以为继。你要做的是有劲补充,和周边联网。我觉得未来“十四五”期间要讨论的是尽快和周边联网,和周边的医院、学校尽快连通。纽约的教育就比周边要差,所以大量的纽约人就出去上学去了,现在北京说要把好的医院弄出去,而我们要弄进来。所以,深圳要和周边地区发挥联系,这个联系就是一个城市圈了,是一个共生的状态了,我们不能把自己孤立。大规模制造部署在深圳周边,以深圳的高端创新统领大规模制造,给大规模制造引路,以它作为我们的产业基础。
未来我们要描述的可能应该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不能够是一个以行政区作为城市经济活动边界的一个概念。40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其实单一城市以行政区为界限比GDP的历史结束了!未来我们看影响力,上海的影响力是什么?上海的影响力是长江三角洲,以长江三角洲上溯到南京,再上溯到宜昌。深圳不再是2000平方公里,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寻求发展机遇,寻求产业的高端,控制周边区域。过去20年,广州和深圳的差距在什么?广州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业,广州现在慢慢地在承认它的创新能力,它的产业不足以支撑它的创新。深圳当年选择汽车不成,选择其它重化不成,最后依靠企业的草根力量,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它是适合深圳的。
所以我们要挖掘这些东西,相信企业,政府来观察企业、理解企业,给企业更多的选择。
假如我们现在回想深圳这一轮大转型当中发挥重要力量的杠杆是什么?杠杆是IT领袖峰会,让大量全球全国的IT领袖每年到深圳来讨论新的主题、新的方向、新的思想,那就灌输给深圳的企业,为什么这个峰会这么火?这么多人要去听,这变成了深圳产业的一个基础了。我觉得未来我们可能要做的更多的是这样大的思路下,更高端的东西。
我谈一点感想,谢谢大家!
贺海涛:谢谢唐教授!“十四五”规划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骆主任也有明确的要求,所以今天也专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专题,也来参加这个会议。下面我们有请骆主任讲话。

骆文智(深圳人大主任 )

编制好实施好
“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骆文智: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
刚才四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另外我们专家代表也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唐杰教授也做了很好的点评和意见。应该说专家学者和代表的意见建议对政府下来编制好“十四五”,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这个专项规划,以及为我们人大下来做好审议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我听了以后,我们也深受教育和启发。下来希望政府,特别是发改部门,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吸纳今天专家的意见建议。同时人大常委会也很好地吸纳专家的意见建议,为我们审议好下来“十四五”规划,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借这个机会,对编制好“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讲三点意见:
一、要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对我市来讲,爬坡过坎互动前行,推动双区战略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攻坚期。我认为编制好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描绘深圳未来的发展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国际格局的加速演变,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全球贸易的萎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困难和新挑战。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得动能逐渐释放,为我国生产力也开辟了新的天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为我们深圳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是确实我们也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也看到成绩取得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不完善,发展的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性突出问题,所以高度关注国内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新态势和产生的新矛盾,全力参与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战略新兴产业摆在“十四五”规划的突出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我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扎实抓好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确定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我想有没有这个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当前,经过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基本思路要进行再深化、再提升、再聚焦,把发展的机遇要研判准,把困难的挑战要分析透,把先进的理念要吸收进,要围绕目标定位、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等深入研究谋划,抓实抓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
我想在这里突出注意几个问题:
一个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上下衔接。要把抓好规划的编制摆在突出位置,首先就是要集中力量抽调精兵强将,组织规划编制专班,明确时间节点,层层压实责任,纵向做好以国家、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时间的同步,内容的衔接,横向对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意见,以及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的要求,建立全市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构成的统一规划体系。
二、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特别是要认真确定“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定位,把新兴产业放在全球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很多专家也提了很好的意见,准确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仔细研判“十四五”时期的趋势和走向,清晰认识变、新、转、进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要以科学调查研究为基础,把重点放在对“十三五”规划完成的执行情况,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的总结上,立足新起点,贯彻新理念,找准新标杆,抢抓新机遇,谋划新项目,推动深圳发展不断地增创新优势。
第三,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凝聚共识,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指导,特别是要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征求干部群众的建议,要借助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集中各方智慧,做好编制工作。今天在座的专家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也希望发改等部门要能够充分地吸收,下来规划的编制工作要进行再修改、再打磨、再推敲、再完善。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四点意见,就是要认真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审查,助推规划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的意愿。审查批准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宪法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只有经过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计划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按照今年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常委会工作明确就是要听取和审议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情况和工作报告,计划在今年10月份。开展对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专题调研,最近市人大也起草了专家调研的具体工作方案,实际上我们今天开这个专题座谈会,也是我们开展专题调研一个重要的内容。下来我们会坚持系统谋划、深入研究、靠前工作,特别是结合人大工作的实践,按照时间节点做好工作,特别是在调查报告的起草上,我们要做到调查研究要深,民主参与要广,审议意见要实,也为我们10月份常委会听取审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审查审议奠定基础。明年年初人民代表大会还要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所以我们也要为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市的“十四五”规划明年年初提交代表大会进行审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协助做好审议审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相关工作。
总之,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尤其是我们战略新兴产业这个专项规划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拿出更实更有效的举措,更好地推动深圳“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为我们实现先行示范区,打造全球城市标杆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借此机会,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今天的座谈会,谢谢大家!
贺海涛:非常感谢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以及大家做了精彩的发言,对我们编制监督“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上午“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专题座谈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深圳梦)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